文旅观察:生态旅游兴起,如何守好生态保护红线?
旅游热潮不断升温,各种新式旅行方式让人能更贴近自然环境,然而,游客的一些不当举止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损害,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在旅行过程中,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的规定,这已经刻不容缓!
旅游隐忧凸显
现在,人们常常走进大自然,像去接触自然、去采摘东西、去参加户外学习这些新式旅游方式很受青睐。不过,缺乏管理的旅游活动造成了很多麻烦。比如云南大理的“采菌游”特别火,游客采蘑菇没节制、方法也不对,对苍山上的菌类和整体环境破坏很大,自然环境因此受到严重威胁。
不文明行为危害
部分旅行者过度采集、擅自进入核心地带、毁坏草木等情况经常发生。在秦岭区域,有人随意进行无序游览,不仅危及自身安全,也导致当地原生植物群遭到损害。网络平台为了吸引关注,常常夸大景色、掩饰风险和生态破坏,使这种不良影响更加严重,自然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专家呼吁准则
专业人士倡议户外旅行要守“自然无扰”信条,不丢弃废弃物,不移走当地物产。但实际情况中,多数旅行者难以做到。好的生态旅游项目不多,有些组织过分追求利益,活动安排不科学,又缺少教育和管理,造成不良后果,损害环境脆弱地带,实在令人遗憾。
划定边界难题
生态旅游需求持续上升,明确游览区域和自然环境界限变得十分困难。席建超提出,应该采用分门别类的管理方式,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监督。对于各个景区,需要划分不同用途的区域,并且控制接纳游客的数量。那些不属于景区的自然保护区,应该由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。然而,在具体执行层面,监督工作面临很大挑战,生态旅游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,这种情况让人感到很无措。
双赢发展之路
许多地方已经做到环境保护和旅游增长同时受益。优美的自然环境招徕游客,旅游带来的收入又支持生态维护,构成了互相促进的局面。这表明协调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是切实可行的。各旅游景区和自然保育区需要合理规划,建设影响较小的项目,并让当地民众加入其中,人们希望有更多地方能够采用这种方式。
提升公众素养
协调旅行和自然环境,必须构建全面管理机制。长期开展社会宣传很有必要,促使旅客选择有资质的单位,增强生态意识,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。只要游客行为规范,旅游市场秩序才能改善,人与自然才能融洽相处,这需要大家齐心协力。
大家想了解日常里怎样具体做法能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吗?欢迎大家留言讨论,也请多支持这篇文章,让更多人关注到生态旅游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的问题。